今天重读政治的人生,这本数是作为政治学老师的王沪宁出版的一本个人在1994年的日记,有很多关于工资,人生,国家治理的思考。特别佩服作者经常是凌晨在xx,很有恒心,宁静致远。
这次重读主要是摘录一些文中比较有意思的论述。

文中提到的一些书

《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的民主》《交往和社会进步》《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成中英的《伦理与管理》

关于生活:

  • 宁静致远:夜晚安静,作者有夜思的习惯,并把这种思考做为一种享受,一种探索新思维空间的方法。
  •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 从世界的角度看,生命是那样的伟大;从个人的角度看,生命是那样的微小。所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从世界的生命来体验个人的生命,从个人的生命来领会世界的生命,是谓生命之生命。
  • 看到一些高级礼花,小型的,大概很贵。也可以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放了一千响鞭炮,也不管文明不文明了。在这样的场合,人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越是热闹越是如此。从中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感觉到世界是多么强大的外在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感觉和情绪而存在的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理性和理想而存在的力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觉得自己融入了社会和世界。但是,当世界沸腾起来时,才发现自己孤独安静的存在。
  • 早晨鞭炮继续响。可见如今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心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深刻的。这种变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现在还不能说,可能以后会更明确。
  • 对学生:社会就是这样的一种力量,使一个平凡的人突然在别人的眼中变得不平凡了。如果自己也认为是这样,就难以把握自己了。好在他们都能把握自己。

其他观点:

  •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用一些新学科和概念来解释社会已经存在的现象,力图从中找出新东西。这类文章的困难在于发现真正新的东西,不要用新的概念来讨论完全旧的东西。只是把旧的概念用新的概念兑换一下,没有任何创造性。
  • 写幽默和机智的文字。这些东西获得很不容易,一定要来自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生活超越的态度、认真的态度,或对生命道路的一种超脱的选择。这样才会有幽默,否则不能谈幽默。
  • 日美冲突:人们往往在危难之机容易协调,而在太平世界里就要生事。国际社会从来就不平静,问题是怎样选择,是选择一个大的不平静呢?还是选择数十个小的不平静?
  • 研究在分税制的条件下,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新矛盾。任何一种改革总是会在解决一些旧矛盾的同时,产生新矛盾。然后人们又要花力气来解决新矛盾。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进步的。
  • 开系全体会议,谈到最近一段大家比较地关心稳定的问题,包括教育系统的决策层。提到要防止一些倾向,把一些一般性的问题上升到原则性的问题,如有的内地来的同学生活比较困难,就说是西部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所引起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现在一些分析总是把不具有这种性质的问题上升,找出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这也成为一种"学问"。这样的学问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问题。做"学问"的人往往有一种本能,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为这就是"学问"。在一种场合下,这是对的;在另一种条件下,这又是不对的。
  • 晚上有一位学生来找我,说是要"谈谈"。现在的学生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上和一个不断松散的社会结构中,学生完全要靠自己来选择发展的道路,很多学生一离开中学,就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问题。过去是父母和教师来管理。现在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要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实有许多学生是迷茫的,不知怎样面对一个充满选择和矛盾的世界。不少人就是在无法选择中失去了重要的发展机会,有的人是因为过早选择而失去发展的机会。真是选择也不好,不选择也不好。有时候,选择好,有时候,不选择好。要一个年轻人来作出决定,的确不容易。

关于政治:

  • 办一个系,一是人才,二是理论,也就是方法论,三是管理,四是凝聚力。有这四条,坚持不放,可以办好。摊子不能铺得太大,太大就会内耗,形成一个耗散结构。强调纵深改革,而不作横向改革,也就是这个意思。
  • 在现代化国家中,重要问题要有一个文化现代化,进而伦理现代化,进而管理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国家中,文化现代化极为根本。
  • 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推动,需要大量政治资源,包括制度资源、政策资源等。西方国家的发展,今天已经有所不同,需要更多的经济和信息资源,而不是政治资源。中国国情决定需要富集的政治资源。又提出“经济化政治”的概念。估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化政治”会是主要趋势,“经济化政治”既是主观选择,也是客观的力量,人们不能不选择,甚至不能抗拒。“经济化政治”有利,也有弊。主要的弊端是政治性权威会处于弱势,将来要回复也不容易。
  • 政治心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感觉和心理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感觉对人的行为和意识有着比其他因素均大的作用,越是现代化的社会可能越是如此。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这个问题以后会越来越突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越快,人们的心理越敏感,越脆弱,这是一个矛盾。而在原始社会中,大概没有心理学。科学“发现”的人是不是原来的人,还是原来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这是一个疑惑。
  • 政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政治体制的发展只是其中非常表层的方面,社会的政治发展最后的关键在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这是社会最难发生变化的部分。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不能按照一定的规划来发展,政治体制可以。政治心理就是更复杂的因素了。这个问题这几年开始有了明确的认识,主要是在学术界。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地推进社会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究竟如何是合理的,恐怕也难以回答,只能说这里有生态平衡的问题。一定的政治文化只有与一定社会历史一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的时候,才最有利于促进一定社会的政治发展。
  • 写《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国际政治的战略思考》一文。邓小平在第三卷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应该说,邓小平是比较务实的国际战略家,而毛泽东则是比较哲学化的国际战略家,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对很多问题大而化之,有很大的气魄,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而邓小平较讲究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的战略选择,基本转变是:认为战争可避免,因而可集中精力发展国民经济;不以意识形态在国际上划线,如过去以反苏划线;判断国际局势和决定国际战略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的原则;同时,中国要发展,必须全方位参与国际社会,这是历史总结。
  • 邓小平比较注意发现新的方法或者思路解决国际问题,关于香港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发明,同时他也想在其他问题上有所发现。他提出"国权"的概念,为维护国家主权,虽然西方目前有超越主权的观念,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依然至关重要,不能超越的,他对这一点特别警惕。"国权"是很有创意的概念,针对"人权"。
  • 毛泽东就十分看重世界的影响,所以有许多惊人的举动。邓小平也有这样的想法,他十分注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对世界和人类有较大贡献,他反复谈这点。前一个时期,最有名的论述就是他说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埋头实干。
  • 中国目前的力量不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所以要低姿态。未来中国发展了,中国的利益国际化了,中国必须取得更有利的国际地位,在经济力量发展起来之后,要有更为巩固的地位和力量。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重要,即政治一体化,中国的发展,没有统一和稳定就不能谈。
  • 到新锦江见日本客人。他谈到日本方面现在最关心,中国经济现在自由化了,以后政治的民主化如何与之配合。我看他是怕在民主过程中,中国发生问题,从而影响到日本。不像西方国家一些人谈这个问题是向中国施加压力。
  • 中国的民主模式必须以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为基础,能有效地保证政治体制的效率,保障政治一体化和社会稳定发展,同时必须能够适应中国历史一社会一文化条件。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难以形成。在我的研究中,我逐步体会到,研究这个课题,应该解决这样几个基本的问题:(1)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2)一党领导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3)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4)伦理民主与法理民主之间的关系。中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形成可能是漫长的过程。不过,恰恰因为存在这样一些可以发展的领域,中国政治学便大有可为。
  • 经济转型,政治上的稳定是一个关键,但是政治转型,就没有前提了。当然,在经济相当发达和独立起来之后,经济本身也可以成为政治转型的条件。
  • 今年的"民工潮"已经开始兴起,各主要城市的车站人满为患,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战略,不然不能化解这样强大的社会压力。
  • 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想"课程里加上"贝尔的技治主义政治思想"和"托夫勒的未来主义政治思想"。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代表了后工业社会发展的方向,对工业化引起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冲突有比较细致的分析,对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有启示。贝尔对资本主义社会批评比较多,托夫勒虽然也说目前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未来发展,但总体上不是一种批判,而是一种历史超越。
  • 今天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各地各自为政,产生不平衡。应成立中央巡回法院,来专门保持全国的执法的平衡。
  •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从要素管理转向程序管理。从内在管理转向外在管理。从保险管理转向保障管理。
  • 在政府和政治体系逐步从经济管理中退出之后,政府的职能越来越集中到一种宏观和间接的管理。这样整个社会就更像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可以控制一切的力量,没有可以通过一系列渠道干预一切的力量。所有子系统均在一种相互作用之中。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就是如此。政治体系在失去了过去的权力和渠道之后,应该怎样来控制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有新的方法。这个新的方法,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就是在大的系统中增加政治的供给,也就是投入。通过政治的投入来希望理想的产出。所以,政治供给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政治体系调控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
  • 对孔子的思想,青年人不太理解,不知道在中国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内,儒家的思想有它存在的理由,不是人为力量可以清除。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反映。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一直强调从人的内心世界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外部世界。所有的秩序,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社会的也好,最终是一种精神上的秩序。在一种精神上的秩序没有形成之前,任何外在的秩序均不牢固。这就是儒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一个世界不能没有秩序,也不能没有伦理秩序,儒家比较强调这一点。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样的内容来构筑秩序,而在于需要秩序本身。内容总是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 讲西方政治思想的分期问题。我的方法是用方法论或者说世界观来分。从古代到现代,分出了伦理学世界观、神学世界观、法学世界观、社会学世界观四种主要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