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方法论的书,写的并不好,但在一些创作思维上还是有启发。

大概的感悟就是生活中需要一些确定性的东西,但对于创作来说更重要的是制造一些不确定的混沌的状态,保持开放的心态,可以让思维产生持续的微妙的变化。

同时任何工具都只能帮助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但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思考,阅读和理解。重视输出。

另外这本数的毛病就是箴言太多,序言里说 『许多外国人写的书在中国读者心里都有一种“明明可以通过一篇文章说清楚的事情,却偏偏要写一本书”的印象,本书却是个例外』,不知道是不是反向吐槽。书中作者为了说明一个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卡片笔记」来进行验证,前后也有一些重复的部分,相当啰嗦。作者说本书就是用卡片笔记法完成的…真是一个糟糕的实例啊。

摘录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观点:

自控和自律与环境的关系远比与个人的关系大得多(Thaler,2015),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当周围没有巧克力棒的时候,人们自然不需要靠意志力来拒绝美食的诱惑。如果一个人特别想做某件事,他也用不着靠意力去完成。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不存在冲突,所以每项有趣、有意义、明确的任务都会被完成,而且这样的任务每次都能比靠意志力完成得好。

事实上,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直到他们参加考试时才露出原形),因为他们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怀疑。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Kruger and Dunning,1999)。成绩差的学生对自己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只有他们接触到外面大量的知识,才能看到自己所掌握的东西有多匮乏。

成功不是源于强大的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源于高明的工作环境事先避免了阻力(Neal et al.,2012;Painter et al.,2002;Hearn et al.,1998)。高效率的人不会与不利的阻力作斗争,而是像柔道冠军一样转移阻力,这不仅要依靠正确的心态,也要依靠正确的工作流程。

正是由于格式的标准化,笔记才能够在一个地方建立起群聚效应。

看一组心肺施救的视频,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正确区分出哪些人是有经验的(正确率约90%),而初学者或多或少只能靠猜测(正确率约50%),这还算不错。但是,当老师们观看视频时,经常将刚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误认为是有经验的,将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误认为是刚接受过培训的——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判断错误,正确率仅有33%。有一个简单的解释:教师们容易把遵循规则的能力误当作在真实情况下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与专家型医护人员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审视独特的环境,也没有检查视频中的医护人员是否根据具体情况做了最正确的事情。相反,他们重点考虑的是,视频中的人所做的是否符合他们所教的规则。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太多的秩序会阻碍学习(Carey,2014)。相反,我们知道,刻意制造变化和对比可以促进学习。内特·康奈尔(Nate Korn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