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一本老书,写作的年代大概也就是社会转型,知识工作者爆发的年代。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自然也成了那个年代比较关心的话题。

记录一些有趣的观点:

  • 管理的技术在数的开篇被拔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管理的艺术其实就是自由的艺术,如果管理失效,则自由不复存在,被极权取而代之。
  • 生物学与组织:阿米巴虫(变形虫)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能随时与环境直接接触。因此,阿米巴虫无须特殊的器官来感知外界,或支撑其身体。但是一种庞大而复杂的生物,例如人类,就需要一组骨骼来支撑其躯体,也需要各种系统和器官来摄取食物和消化、呼吸和排泄、输送氧气、生殖。而且,人类还需要大脑和复杂的神经系统。再说阿米巴虫,其大部分机体都是与生存和繁殖直接相关的。而较高等动物的大部分机体,如资源储备、食物供给、能量供应以及体内组织等,都是为克服及抵消其本身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与外界的隔离性而服务的。
  • 对数字化管理的担忧:有了电脑,管理者对不能转化成电脑逻辑与语言的资料和刺激,恐怕就会不屑一顾了。管理者可能会因此失去觉察力(对情况的觉察),而仅仅重视事实(即情况发生之后的数字)了。这样一来,大量的电脑信息反而会使管理者与外界的实际隔离。
  • 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在15年前(1951年),当“运筹学”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有人开出了从事运筹学研究的学者应具备的条件。他提出的要求是,一位运筹学者应该是一位“万能博士”。他应该懂得一切,而且对人类各方面的知识都能做最佳的应用。甚至有人说,运筹学者必须具有62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
  • 注重整块时间的运用: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如果将时间分割开来零星使用,纵然总时间相同,结果时间也肯定不够。
  • 人效与管理成本:人员过多,也常造成时间的浪费。记得我初学算术时,曾有这样的问题:“某工作2人在2天内可以完成,4人一起做,需几天完成?”这样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答案应该是1天。但是在一个组织里,正确答案将可能是4天,甚至于是永远无法完成。当然,人员太少,力量不够也不行,否则工作纵然完成了,也肯定不理想。但这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常见的现象是人员太多,以至于没有有效性。因为大家的时间,可能没有花在工作上,而是用来协调人员之间的关系了。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换言之,有效的管理者早在决定将某人安置于某职位之前,会先仔细考虑这个人的条件,而且他考虑时绝不会只局限于这个职位。
  • 我们常犯的错误,便是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换言之,没有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基础,对问题缺乏经常性的认识与原则,其结果自然是失败与无效。
  • 在美国历史上,每一位有效的总统,都各有其一套激发反对意见的办法,以帮助自己做出有效的决策。林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杜鲁门,都各有他们的方式。他们共同的秘诀在于激发反对意见,以便从各种角度去了解决策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