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过去的那段历史了解的很少,只有一些支言片语,甚至曾有段时间看过一些宣传内容,觉得那个历史有其合理性,但这些在我看了两本书后,想法也发生了变化,一本是《邓小平时代》,一本就是《筚路维艰》。

这本书副标题是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讲了解放以来共和国,实行新民主主义、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文末还有很多著名学者的书评和对那段历史的看法,也算是补充了很多不一样的视角。

五个阶段(理性-疯狂-理性):

  1. 新民主主义(1949-1953):计划联合党外人士、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采用国营与私营业结合的混合经济,对私有产权有一定保护。当时是计划在10到20年后逐步过度到工业国,再过度到社会主义。农业上当时刘少奇也计划是先发展轻手工业,待工业发展好了后再搞农业合作社。但实际进行中,资本化经济带来的很多负面印象(阶级化,贫富差距等)让包括毛在内的很多党内人士感到道德危机,所以展开了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了资产阶级积极性,毛也开始计划通过更快的方式过度到社会主义。
  2. 仿效苏联模式(1953-1956):党内原本有优先发展轻工业(富人民,小仁政)or 重工业(苦人民,大仁政)的争论,在朝鲜战争的因素下,苏联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发展重工业,因此中国也开始从行政制度上开始仿效苏联,制定宪法,整合社会户藉制度,单位制度等等,农业上开始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统购统销,比之前的计划提前了10年。
  3. 追寻赶超之路(1956-1961):1956年,国际上对斯大林的批判让党内开始了民主化,法制化的讨论。56年中共八大认定,国内主要矛盾已经由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落后生产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矛盾,决定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到发展生产力上来,使中国尽快地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这算是一个难得的理性的时刻,当时党内对发展科技,知识分子也比较重视。但之后由于波匈事件担心政权颠覆,所以改变了原有的计划,毛认定阶级斗争尚未结束,开始打击右派,大量知识精英受伤并因此集体静默,党内思想变的封闭。57年底,苏联东欧出现了追赶西方的浪潮,毛也受其鼓舞,计划15年内超英赶美。而此时毛则认为知识分子靠不住,打算发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来实现赶超计划,也就进入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运动下即无计划又无市场,主观意志的任意发挥和行政命令滥用导致了整体社会的普遍荒诞乱象,粮食也欠收。59-60年,由于浮夸满报等错误估计了粮食产量,低产量却高征购,直接导致了各地严重遭灾。毛泽东幻想的“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新道德并没有出现,所谓“公地的悲剧”却得到充分证实。
  4. 发动继续革命(1961-1976):大跃进大饥荒让党内不少人都冷静了下来,由于国际上“修正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相互指责,让党内的思想也出现了分流,刘少奇为首的希望改革(修正),而毛则认为这是开倒车了,要继续阶级斗争反修防修,因此发动了五反运动、四清运动,渴望大乱到大治,最终却走向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路,从中央到地方都斗争的你死我活,直至毛去世,四人帮倒台。
  5. 转向改革开放(1976~):77年邓上台,开始拨乱反正,酝酿改革。78年开始组织中央干部出访到各国考察,算是终于睁眼看世界了,干部们对市场经济下的人民生活生产力发展表现叹为观止,党内和全国都进入了一个思想开放的时期,逐步放弃了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逐步实践探索,渐进式改革,最终逐渐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看了这段历史,中间有太多不忍卒读的地方了。党和群众渴望理想社会,遇到矛盾了但却不是通过制度化,小范围实验的方式实现;解放前党内说要搞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解放后最终权威却还是在毛那里;另外对个人权利,法律一直不重视,司法不独立,从上到下任意妄为,人力生产要素等资源使用不受约束,行政人员通过主观意志任意发挥。

感慨,任何时候都应对人类理性的局限保持一份警惕,谨慎对待按照理想设计出来的社会方案。理想是方向,但现实改良只能逐渐试错,渐近式可持续的调整,否则必然带来灾难。另外,当时的国际封闭,也造成了激进思潮和个人崇拜的生长,任何时候,都要有平衡的心态,开放的视野,抬头仰望星空的同时,一定要埋头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