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减”政策(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压力、促进教育公平,但最近一项研究却揭示了令人深思的结果:双减政策可能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化,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受益更多,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却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个研究来源于北京大学周子焜,雷晓燕,沈艳团队做的论文《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主要是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对降低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学生学习时间变化,升学率等指标做相关性研究。

最后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家庭收入分位数为前46%的,在教育减负后升学变的更加容易,但在后54%的家庭在教育减负后,虽然家庭支出变少了,但升学变的更困难了。

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 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了 9.3%
  • 教育总开支平均减少了 21%
  • 每周学习时间平均减少了 9.19 个小时

高收入家庭的学生:

  • 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了 5.3 个百分点
  • 教育总开支平均增加了 67%
  • 每周学习时间平均增加了 10.37 个小时

这不禁开始让人反思政策的实施与现实的复杂性,政策的初衷当然是好的,希望通过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让教育回归学校,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促进教育公平。然而,现实却远比理想复杂,主要在于: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的教育资源通常还是居中在少数学校及家庭中,这个靠短期政策是无法解决的。
  2. 家庭经济能力的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比较大,高收入家庭能够通过增加个人教育投入抵消政策影响,而低收入家庭则承担了更多政策影响。
  3. 教育竞争依然加剧,目前虽然生育率在降低,但依然有大量学龄人员,通过高考等形式的教育竞争压力依然存在,只要竞争存在,政策减负的效果就容易被家庭的加码所抵消。
    双减政策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虽然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如何避免加剧教育资源的分化,如何真正惠及所有家庭,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公平不仅是政策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愿景。

论文地址:https://nsd.pku.edu.cn/docs/20230719145943514162.pdf